——再议为啥要易章为庄
祠内楹联曰:
东海表雄风自昔易姜以吕;
清泉绵世泽于今改章为庄。
悠悠岁月漫漫历史,岁月和历史总会留下痕迹和印记。对镇海庄氏而言,800年的岁月和历史所留下的最明显的痕迹和印记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的“易章为庄”,其实,把“易章为庄”说成是“创伤”也并不为过。它究竟是如何引起和发生的,一直像迷般困惑着后人。中国人有一句老古话,叫做: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,祖宗的姓氏是绝对不能改的。自然,好端端的情况下老祖宗不会随随便便“易章为庄”的。
历史上一般情况下,遇到以下三种情况会改姓:一避讳,二避祸,三赐姓。我族“易章为庄”究竟属哪一种?
避讳说——见于镇海县志、地方志中。宗谱《清泉章氏改姓为庄辩》说“易章为庄盖避明太祖讳”。
避祸说——根据《蛟西庄氏宗谱》中桂五公长子“延六,讳叔载,字子厚。提控公为布政司吏,充湖广五开卫军”;次子“讳原宗。提控公为按察司吏,问发口外为民”二条谱系记载。
赐姓说——东宅《蛟西庄氏宗谱(续修本宗家谱序)》首句中说“本族赐姓改姓之由,前人既详言之矣”。
以上三种说法都有根据,但都有不能自圆其说的缺陷。
首先是避讳说。避讳有三:避国讳,避家讳,避圣讳;方法有三:改字,缺笔,空字。所有的避讳说都说是避明太祖朱元璋的讳,章与璋相讳,故避之。此说最没有说服力的地方在于,朱元璋的权威仅仅在浙东这一小块地盘吗?即使在庄市,此说也不通。距庄市街1.4公里有个村叫“后章”,《镇海庄市地方志》说“村由章姓始居,元末从庄市迁此,庄市章姓在明洪武年间因避讳改章为庄。村在庄市西祠堂后面北边,故名后章。与庄姓同宗”。又说“庄市章姓,于清代、民国初,多从象山迁入,另一支从余姚、慈溪、定海迁入。今散居在庄市、汉唐等村。与后章之章姓,同姓不同祖,后章之章姓与庄市庄姓,同祖不同姓”。这就明白无误的说明:相距数里同宗同族同祖的“后章”根本就没把朱元璋当回事。
其次是避祸说。一般情况下,大难临头隐姓埋名一走了之。从谱上看,桂五公和他的三个儿子具为朝官,桂五公“敕封正上骑都尉”;长子子厚为“布政司吏”;次子原宗为“按察司吏”;季子原吉为“都督府经历、定辽中卫经历”,可谓父慈子孝满门忠烈。但“蒙难”的仅仅是老大、老二全家;桂五公和老三原吉公“并无牵连”。桂五公卒洪武二十年寿八十九:原吉公卒永乐十一年寿六十一。“避祸”难以说通。
再是赐姓说。赐姓是皇帝赐给臣民姓氏,是一种统治手段,有褒有贬,恩威并施,大致有三种类型。其一赐“国姓”,以表示皇恩浩荡。其二将他姓赐与有功之臣。其三强迫他人改姓,进行迫害。如果是赐姓,“易章为庄”不显“皇恩浩荡”,也与“庄”姓无涉,那只有第三种可能:强迫。《续修本宗家谱序》中,也仅有“本族赐姓改姓之由,前人既详言之矣” 这一句话,言毕即戛然而止无下文;今天已无处搜寻“前人详言”。
因此,综合以上分析,联系当时发生的两件历史大事,我认为改姓是“事出有因,诱发自改”,暂且称为“蒙难说”。
这二件大事,一是明洪武九年(1376年)九月发生的“空印案”;一是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发生的“明州改名”避讳事件。
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这二件历史大事,有必要回顾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。
“空印案”发生的时间,经综合考证是在明洪武九年(1376)。明初规定,每年各布政使司、府、州、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,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钱谷之数,府与布政使司、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,稍有差错,即被驳回重造账册,并须加盖原衙门官印。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,为免往返奔走,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,遇有部驳,随时填用。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,不做他用,户部对此从不干预。洪武八年(1375)考校钱谷书册,明太祖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,下令严办。致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,佐贰以下杖一百,充军边地。与此案有关者多不免,被杀者达数百人。
户部,即帝国最高财政机关,在每年审核各地例行财政报表时,要求严格,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多少位数字,稍有不合,立即作废重报。于是,各地进京申报报表的财务人员为了少跑冤枉路,就在进京时,携带了盖好本地公章的空白报表,以便与中央机关核对过数字后,或者在遭受到刁难时,就地重填。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,当时没有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等,最远的省份来回一趟需要几个月时间,且不算时间、精力、花费等等,个中情形,相当苦恼。按理说,用这种报表是造不出有价证券来的,人们也很难靠这里的数字徇私舞弊。因此,此种做法已经普遍应用,为各方所默认接受。谁知,朱元璋偶然知道了这个情形后,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官员相互勾结、舞弊欺诈的泼天大案。于是,这位缺少财务知识的皇帝立即发雷霆之怒,下令将全国各地、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,即一把手全部处死,副手以下官员打一百棍,充军边疆。现在认为,空印案确实是一个冤案,其影响之广,范围之大,实在罕见。
明州改名是洪武十四年。明州是宁波的前称。宁波自从唐代成为一级的地方政区后,一直到北宋年间,都称为明州。到了南宋宁宗时,因为宁宗赵扩作太子时,曾在那里建有官殿,称为“潜邸”,居住过一段时期,因此即位后,就把自己的年号“庆元”赐给明州,明州就改名为庆元。以后的元朝也沿用了这个名称。但到了明朝建立,认为庆元之名有复元忌讳,遂又回复到明州的原称。
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有个叫单仲友的皇帝侍臣献策,认为明州的名称与国号相同,此为大不尊,建议改名,以示国号的神圣。朱元璋信为有理,决定采纳。于是问单仲友改什么名字为好,单仲友原先只想建议改名,至于改什么名称,他却没有考虑,所以一时答不上来。朱元璋就说,你们明州不是有个靠海的属县叫定海吗(明代的定海即今镇海),明州离海也不远,“海定则波宁”,那么就改称宁波吧。圣旨下达,明州从此改名宁波了。
空印案牵涉到的官员为布政司的官吏和按察使司的官吏,不幸的是桂五公长子子厚为“布政司吏”;次子原宗为“按察司吏”,均受牵连,概莫幸免,虽“罪”不致死,但按律“棍打”后充军发配“南蛮”和“关外”。
明州改名是宁波人单仲友主动向朱元璋提出来的。单仲友何许人也?他是一位文人,1373年他入朝陈述治政之道,朱元璋听了很满意,留侍左右经常叫他提供意见。可是他身体不好,回到了明州。1381年朱元璋又叫他到南京做诗,看了后又很中意,就让他当了国子助教。他有能说会道的本事,能够得到皇帝的喜欢。
恰恰桂一公第三子子瞻公是他的门下,即他是子瞻公的老师。《蛟西庄氏宗谱(子瞻先生耘业斋记)》中说:“先生好学而力行,博闻而强识,首从学于季宏胡先生,次从学于明逸俞先生,卒业于仲友单先生之门”。既是同乡又是师生关系,单仲友对门生家族发生的事不会不了解,同样,单仲友既向皇帝提出避讳建议,是否有可能基于同样的“忠心”向门生提出真诚的建议呢?“空印案”事件在族内产生了阴影,但未涉及到改姓。相反,原吉公还“以章致仕”在“洪武十一年,以制貢入太学,历事铨曹,授承务郎,后军都督府经历,勤以蒞事,廉以守己,赏奉命抚边,军民咸获其所,政声流闻,人皆以公辅期之”。单仲友向朱元璋提出明州避讳的建议,有可能在我族中再次引起震动,何况再由单仲友在与子瞻公往来互动中“善意提醒”作出暗示呢。
改姓时间当在明州改名为宁波以后。“空印案”是主因,明州改名是诱因;子厚公、原宗公双双“获罪”是主因,单仲友是诱因。我祖因族内有人“获罪”蒙难,后又受明州避讳改名之事影响,为家族后代平安计决定改姓。改姓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一种“和平演变”。 作为中华姓氏中的一员,章姓本身也是受干扰变动的,我宗谱多有记载,如“昔易姜以吕”和“去邑为章”。
当然,兹事体大,确切原因还有待商榷。有些表象在宗谱的字里行间显现,颇耐人寻味。
(一)西宅桂一公等并未改姓
即使是单仲友的门生子瞻公本人“卒洪武廿七年寿六十一”,仕为章卒于章,致死不改姓,是不争的事实。《清泉章氏改姓为庄辩》说:“吾五世祖叔明公原吉公本从兄弟也,咸仕国初然,叔明公(注:即子瞻公)以章,原吉公则筮仕以章而卒于庄。又如妙员公吾七世祖也,有田若干亩,遗子孙为祭祀供养,以章立藉讫于今不改,即今族之在慈者。”
(二)改姓时间“洪武廿有四年”
“于今为烈改之自洪武廿有四年始”。“有复姓为章焉,有因之而遂为庄焉。吾族则遂为不复者也。”这是否能解释事件发生在前而改姓在后,而以宗族名义“正式”定下为“洪武廿有四年”呢?
(三)后宅桂五公后代去向
《东西两宅重定行第缘起》云:“吾族向分东西南后四宅,南宅附于西宅,后宅未有所附。其行名西南两宅自文行以下各异;东西后三宅则自士行以下分歧。南宅既附西宅其行名自文行以下自与西宅一致。后宅虽未有所附,然以年远代洇或附西宅或附东宅,已无从考证。”
谱载后宅桂五公:“生三子,延六名子厚,延十二名原宗,延十五名原吉”。三子各有一后裔:子厚“生一子,士十二名弥孙”;原宗“生一子,士六名徹孙(未详)”;原吉“生一子,士十八名弘孙”。原宗条业已注明“徹孙未详”。再查:
子厚公子:“士十二,讳弥孙,字尔性,延六子厚公子,母赵氏,生至正廿三年,卒宣德四年,寿六十九。娶吴氏,生一子,尚十二(未详)。”
原吉公子:“士十八,讳弘孙,字士毅,延十五原吉公子,母陈氏,生洪武五年五月二十日,卒天顺七年三月初一日,寿六十五。娶周氏,继娶范氏,侧室余氏,生八子,尚一,尚二,尚四,尚五,尚六,尚七,尚九,尚十五,(俱未详),女六,長适夏,次适徐,三适孙,四适徐,五适史,六适陈。合葬东宅岸。”
后宅桂五公三个儿子,除贵州、“口外”子孙辈未详还能理解,连“卒以庄”葬在家乡“东宅岸”的原吉公,他的八个孙子“俱未详”,就不可理喻了。至此,后宅“莫名奇妙”地“消失”了。谱说“后宅虽未有所附,然以年远代湮或附西宅或附东宅,已无从考证。”如此看来,我曾幻想在“贵州黎平府洪州都”和“口外”,找到子厚公和原宗公的“庄”姓后裔,是多么的不切实际。
(四)后宅行第
从谱记看,后宅一支在明洪武前后原本声势显赫。
“桂五,讳仲成,字汝器,端六貴仁公五子,母郑氏,后宅祖,又为梅林莊始祖,生大德七年,卒洪武二十年,寿八十九。事迹:公有文武才元,元统二年受命为海道运粮千戶造舟运京,以课最敕封正上骑都尉,置田本都及泰丘一都共七十余頃。娶郑氏,生皇庆元年,卒洪武七年,寿六十五。生三子,延六名子厚,延十二名原宗,延十五名原吉,女三,長适慈水余,次适江东鲍,三适府城林。合葬后大墓。”
长子子厚次子原宗曾“布政史吏”和“按察史吏”,季子原吉“以制貢入太学,历事铨曹,授承务郎,后军都督府经历” 。
原吉公墓志铭曰:“呜呼,莊公邦家之桢,为凤之瑞,为芝之灵,天下全才。曰文与武,发迹儒林,腾声幕府,人之大伦。曰孝与忠,君无所负,亲以令终。呜呼,莊公逝矣,不作寒涯古柏,高风凜若”。
墓志铭记述:原吉公闻其父“汝器公以胜国漕臣还京,拘於宪部,公号恸、奔问,即日解冠上章,乞归得,遂侍养之情,乃彻所居之旧而创为‘忠爱堂’,奉亲于中,备志体之养者十余年”。
这么一位敢怒敢爱的先祖,谱上未见其为自己兄长事发声记录。
显赫一时,横遭冤案,子孙众多,未知所踪。后宅是一个谜。后宅子孙名讳虽不显宗谱,后宅的行第谱中尚保留,“细万新得端桂延士”四宅相同,以后分支为“尚富永安宁,咸蒙观晋益,复泰翠丰升”十五个字,安宁,晋,复……从字里行间能解读出什么呢?
2013.7.10
评论